燃煤过程中砷、硒、铅等重金属的控制技术

发布时间:2024-02-14 来源:鄂尔多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 持有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 联系方式:15229365531
  • 技术应用领域:节能与环保
  • 技术成熟度:中试
  • 转让方式:其他
  • 对接方:鄂尔多斯科技成果转化平
  • 成果状态:成果发布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如实描述
安全保障
我要联系
梁小进:15229365531
李敬宇:19139288038

成果介绍


【成果概述】

本成果提出了一种燃煤过程中砷、硒、铅等重金属的控制技术。本成果采用了“科学问题突破—关键技术研发—装备开发与集成—示范工程”的技术路线,基于“形态定向转化并固定”思想,将炉内与尾部调控技术相结合,促进细颗粒态和气态重金属向粗颗粒态和易溶态转化,实现燃煤电厂不同浓度重金属高效控制。

该技术与超低排放技术互补,具有模块化、可移植性强的特点,既可单独使用,又可以组合使用来满足烟气特点和排放需求。模块化特点使其燃料、炉型、工况和成本适应性强,不仅适应不同煤种,还适应生物质、污泥、城市生活垃圾等燃料的耦合掺烧;不仅适应煤粉炉,也适应流化床等炉型;不仅适应电力行业,也可拓展至非电行业。

 

 尾部烟气重金属强化脱除技术体系

 

 重金属控制技术工程应用示范

【创新要点】

在3台300MW以上机组的技术验证表明:

1、燃用典型重金属煤种排放浓度达到砷≤0.6μg/m3,硒≤5.1μg/m3,铅≤0.9μg/m3,

2、燃用高重金属煤种排放浓度达到砷≤1.3μg /m3,硒≤1.4μg /m3,铅≤0.7μg/m3,

3、排放指标全面优于美国EPA重金属排放标准(砷≤2.6g /m3,硒≤7.9μg /m3,铅≤2.6μg/m3),

4、并且脱硫废水运行成本较传统工艺降低79.2%,产生的沉淀污泥减少83.5%。

【技术优势】

现有燃煤电厂重金属控制多采用超低排放技术(低低温电除尘、电袋除尘、湿式电除尘、脱硫增效、SCR催化剂等)实现重金属的协同控制,但重金属污染物含量范围宽,形态复杂,使得超低排放技术对重金属的捕集普适性和协同控制能力不强,适用性差。

本技术针对煤中重金属浓度、种类差异,基于“转化与固定”思路,将炉内与尾部调控技术相结合,促进重金属由细颗粒态、气态向粗颗粒态、高毒性向低毒性转变,技术选择性强,针对不同重金属特征的烟气构建模块化控制策略,实现重金属污染物的高效低成本控制。吸水率 10%。

【应用前景】

本成果可面向国内的煤炭发电厂,如山西阳城电厂,河北曹妃甸电厂,新疆神火电厂,湖北鄂州电厂,河北三河电厂,辽宁东方电厂等企业开展技术合作。

【效益分析】

根据我国生态文明社会建设要求,未来将执行更加严格的重金属排放标准,生态环境部已在2022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的意见》中提出,要对铅、汞、镉、铬、砷五种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实施总量控制。

本技术针对化石燃料及其他燃料(如生活垃圾、工业垃圾等)燃烧过程中释放的重金属污染物进行高效控制,可广泛应用于电力、钢铁、水泥、化工、垃圾处理等行业,解决以上生产过程中的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难题,具有广阔应用前景。预估潜在市场规模在百亿级别。

【技术背景】

煤炭作为我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其清洁高效利用一直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在今后较长时期内仍将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的压舱石。燃煤排放的砷、硒、铅等重金属总量较大、毒性强,受到广泛关注。少数发达国家制定了限定某些重金属元素的排放标准。美国EPA于2016年修订了燃煤电厂砷、硒、铅等重金属的排放标准,其电厂主要通过煤种控制和洗选等技术达标,日本也通过控制进口燃煤品质等手段实现重金属减排。

我国动力煤用量大、种类多,高于重金属平均值的煤种覆盖9大煤炭主产区,占全国煤炭总量的66%,特别是高铅、硒、砷(三类以上)煤占20-30%,现有发达国家以控制煤种为主燃煤重金属控制策略不适合我国国情。我国燃煤电厂SO2、NOx、颗粒物超低排放控制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缺乏砷、硒、铅等重金属的控制标准和支撑技术。


×
发送意向

申请须知:申请人无需注册账号即可提交交易意向,交易意向一经提交不可查询或更改,请准确填写相关信息;平台运营人员将在3-5个工作日内查看交易意向并与您联系,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