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储氢及氢能应用

发布时间:2024-07-15 来源:鄂尔多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 持有单位:吉林大学
  • 联系方式:15229365531
  • 技术应用领域:新能源
  • 技术成熟度:中试
  • 转让方式:其他
  • 对接方:鄂尔多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 成果状态:成果发布
服务承诺
产权明晰
资料保密
如实描述
安全保障
我要联系
梁小进:15229365531
李敬宇:19139288038

成果介绍


【成果概述】

本项目拟设计新型高密度储氢材料,明确固态储氢材料的制备工艺,掌握固态储氢材料的结构组成和表面结构对其储/供氢性能的影响机制,调控材料的吸/放氢热/动力学性能,获得储/供氢综合性能优异的储/供氢材料和装置,开展固态储氢技术的示范应用研究。开展储氢罐技术示范应用及评价工作,攻克关键科学问题、掌握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对推动氢燃料电池产业和氢储能产业的发展,实现“双碳”目标具有战略意义。

【创新要点】

1、面向国家和自治区的新兴战略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高密度可逆储/供氢系统的开发,是氢燃料电池汽车和储能电站的卡脖子问题;

2、与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和有机液体介质储氢相比,固态储氢在体积能量密度、安全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3、我国的固态储氢材料与技术与国外处于并跑阶段,固态储/供氢材料和系统开发必将推动氢能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4、高能量密度金属氢化物是理想的固态储氢材料,成本低、供氢纯度高等优点而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技术背景】

2020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提出“提高氢燃料制储运经济性。因地制宜开展工业副产氢及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应用,加快推进先进适用储氢 材料产业化”。氢能相较于汽油具有超高能量密度,其燃料电池系统展现出体积小、比能量高、可长时间持续供电等特性;便携式燃料电池受温度影响小、无需充电、无电量衰减现象,可以有效的解决当下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此外,氢的规模储运作为一项“卡脖子”环节,找到一个经济、高效、可行的储运模式,是氢能当前发展的关键。


×
发送意向

申请须知:申请人无需注册账号即可提交交易意向,交易意向一经提交不可查询或更改,请准确填写相关信息;平台运营人员将在3-5个工作日内查看交易意向并与您联系,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