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介:
针对钠离子电池界面离子传输动力学迟缓、循环稳定性较差等关键技术瓶颈,从复合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结构特性出发,对其进行组分、微-纳结构、电极/电解液界面特性调控与优化,构筑三维多孔结构扩充电化学活性位点,缓解电化学过程中电极结构的塌陷,延长循环寿命;耦合高电导率载体与低电位高比能第二相,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实现赝电容与电池电化学行为协同储钠,加速氧化还原反应动力学,改善电极大倍率充放电能力。基于以上思路,我们构筑三维多孔NiCoP/Ti3C2复合材料,在1 A g-1的大电流密度下进行2000次循环,稳定提供261.7 mAh g-1的比容量,长循环稳定性和倍率性能获得显著改善。基于表面修饰策略构筑NiCu双金属团簇修饰Ti3C2纳米片,在100 mA g-1电流密度下展现318.6 mAh g-1的放电比容量,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97.9%,库伦效率显著提升。
以上研究成果证明我们提出的高能量密度钠离子电池负极制备技术切实可行,可提升电池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有效改善钠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
创新要点:
1. 构筑新型纳米多孔复合电极,通过构建分级孔道结构及表面改性等策略增加电极有效表面,构建多维离子迁移通道,改善钠离子传输动力学特性。
2. 对电极组分和微-纳结构进行设计优化,深入研究其储钠机理,构筑电池-赝电容协同储钠,提升能量密度,改善大倍率充放电性能,
3. 对电极/电解液界面化学特性进行合理调配,解决其在电化学过程中的构效保持问题,提出电极与界面结构演化与电池优化机制。
应用前景:
钠资源在地壳中储量丰富,分布广泛,且具有与锂相似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存储机制,非常适合应用于电动汽车、通讯基站、数据中心等储能领域。因此,发展室温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
Ti3C2MXene作为新型二维插层型储钠材料,能量密度相比传统碳材料显著提升,可满足储能设备对小体积、大容量、快速充放电的要求。团队针对钠离子电池在应用中面临动力学迟缓、体积效应严重、结构稳定性差等关键瓶颈,基于MXene结构特性,对负极材料进行定向优化。使用简单的NaOH诱导策略构筑的三维多孔NiCoP/Ti3C2复合材料,具有电池-赝电容协同储钠机制,电池续航能力和长循环寿命显著提升。使用Lewis酸性熔融盐刻蚀策略,成功制备无氟MXene,实现电极的绿色制备过程,金属表面修饰策略优化了钠离子在电极表面的吸附结构,利于离子从电极中快速脱出,提高库伦效率。
通过对电极材料的定向结构设计以及电池结构间的优化匹配,构建高容量、长循环寿命和高安全性钠离子电池,推动其在大规模储能领域的广泛应用。
成果评价或获奖情况:
该成果提出了高比能钠离子电池负极纳米材料制备新技术,有效提升钠离子电池负极能量密度,改善其大倍率充放电能力和长循环稳定性。以上研究提供了改善钠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申请须知:申请人无需注册账号即可提交交易意向,交易意向一经提交不可查询或更改,请准确填写相关信息;平台运营人员将在3-5个工作日内查看交易意向并与您联系,感谢阅读。